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Anura |
目中文名 | 无尾目 |
科名 | Ranidae |
科中文名 | 蛙科 |
学名 | Rana limnocharis |
中文名 | 泽蛙 |
俗名 | 泽陆蛙; |
鉴定特征 | 吻钝尖,上下颌缘具6-8条深色纵纹,体背面纵肤褶不规则。 |
形态描述 | 个体较小,体长37~47mm(雄蛙平均40.17mm,雌蛙平均44.93mm);头长、宽近相等;吻尖圆;颊部显然向外倾斜;眼间距为上眼睑宽的1/2;鼓膜为眼径的2/3。具颌骨齿和犁骨齿,犁骨齿两团,向后集中而不相遇。舌后端有深缺刻。 前肢粗壮适中,指端钝尖;指长顺序为三、一、四、二,第一、三指几等长;关节下瘤及掌突发达。后肢较短且粗壮,胫跗关节前达眼部附近,左右跟部稍重叠;胫长不到体长之半;趾端钝尖;第五趾稍短于第三趾,达第四指的第三关节下瘤,趾间蹼一般达趾的1/2~2/3;第四趾的蹼到第三关节下瘤,关节下瘤小而突出。 无背侧褶,背部皮肤有许多长短不一的、不规则、分散排列的纵肤褶,褶间散有小疣粒;体侧及体后端的疣粒圆而且清哳;后肢背面也有小疣粒;颞褶明显;头前端及体腹面的皮肤光滑,少数标本腹面后部有细痣粒。 生活时体色多随环境变化,体背面为灰橄榄色或深灰色,有时杂以红褐色、深绿色的斑纹;上下颌缘有6~8条深色纵纹;两眼之间有横斑;体背面在前肢肩部有成“∧”形斑,背后端有“∧”形斑纹或短横纹;背部正中有宽或窄的浅色脊线;四肢有横纹;除雄性咽部黑色外,腹面均为白色。 雄性体略小,第一指上有发达的浅色婚垫;有单咽下外声囊;有雄性线。 |
分布信息 | 国外分布于东南亚、印度、锡金、尼泊尔、斯里兰卡等地。; 泽陆蛙分布在我国的东南部,关于泽陆蛙分布的北限问题,过去先后曾报道为湖北与河南交界的鸡公山和山东黄河,1982年河北大学首次在河北省衡水市发现有泽陆蛙分布后,相继又有在石家庄滹沱河附近发现的报道。说明泽陆蛙分布的北限移到河北省东南部,具体地域为滹沱河和滏阳河在汇入于子牙河前相夹的地带。即鹿泉、正定、南和、衡水市、枣强、武邑、武强等地。; |
经济价值 | 为农林有益动物。主要捕食农林害虫,有人认为其对农林业的有益程度甚至超过黑斑蛙。肉、皮、脑、肝、胆、蝌蚪均可入药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