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Artiodactyla |
目中文名 | 偶蹄目 |
科名 | Cervidae |
科中文名 | 鹿科 |
学名 | Cervus nippon |
中文名 | 梅花鹿 |
引证 | Cervus mandarinus Milne-Edwards,1871,Rech. Mamm.,184(中国北部); Cervus mantchuricus Swinhoe,1864,P.Z.S.169; Cervus grassianus Heude,1884,Cat. Cerfs Tachetes,12(陕西北部); Cervus hortulorum Swinhoe,1864,P.Z.S.,169; Cervus koqschi Swinhoe,1873,Proc. Zool. Soc. Lond.,574(广西); |
俗名 | 花鹿; |
鉴定特征 | 体型中等大个,较马鹿小。成、幼体体侧均有成行的白色花斑,角的眉叉与第二枝间距离较远,角4叉,臀斑白色。 |
形态描述 | 体型中等大小,小于马鹿。眼大,眶下腺明显,呈裂缝状。耳大直立,颈细长,躯干匀称。尾短,臀部白斑明显,四肢细长,主蹄狭长,侧蹄小。雄鹿有角,雌鹿无角,角4叉。眉枝由角干基部生出,斜向前伸,第二枝出位较高,二者相距较远,主干末端再分出2枝。 冬毛厚密,栗棕色,有绒毛,白色斑点明显,背中线深棕色,并一直延伸到尾部;夏毛薄,短而稀疏,红棕色,白斑显著,前后成行排列,有黑色背中线,尾背面黑色。 头骨狭长,鼻骨亦狭长,其后缘几乎与眼眶的前缘在一条线上,额骨后半部左右骨片相互连接并隆起,成嵴状,顶骨平坦而向后倾,雄性在额骨后外侧突起而上升成角。鼻骨、额骨、上颌骨和泪骨间的空隙呈长方形,泪窝显著(图159)。 上颌犬齿形小,前白齿有1对新月形齿突,2对臼齿各有2列新月形齿突,排列成2行,最后1对臼齿的后面有一马蹄形小叶,下颌最内侧的1对门齿大,齿面呈斧状,其余门齿、犬齿形小,且齿面均为长方形。 |
分布信息 | 国外日本、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及越南亦有分布。; 仅分布于亚洲东部及其邻近岛屿,河北见于兴隆、围场坝上地区。国内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山东、山西、四川、甘肃、江西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广西、广东、台湾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亚种分化 梅花鹿属多型种,目前已记录的有8个亚种,其中日本分布有2个亚种,我国分布有6个亚种,即山西亚种(C. n. grassianus Heude,1884)分布于陕西、山西;华东亚种(C. n. kopschi Swinhoe,1873)分布于南方;山东亚种(C. n. mandarinusMilne-Edwards,1871)分布于山东、河北;东北亚种(C. n. hortulorum Swinhoe,1864)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;四川亚种(C. n. sichuanicus Guo,Chen et Wang,1978)分布于四川;台湾亚种(C. n. taiouanus Blyth,1860)分布于台湾。河北分布1个亚种,即山东亚种。 |
经济价值 | 梅花鹿是一种珍贵的经济动物,肉可食,脂肪少,味清淡,纤维软,易消化,鹿筋、鹿尾等亦可食用。在医药中首推鹿茸,它是一种能提高有机体生活力的药品,具有增强机能、消除心肌疲劳、加速伤口愈合之功效,此外,鹿筋、鹿胎、鹿肉、鹿尾、鹿鞭等亦可入药,皮可制革。野生梅花鹿的数量已很稀少,河北野生种群已经绝灭。国内现存的种群已分割成点状分布,在四川有400~500头,江西彭泽县40km2有150头,皖南1978年估计有70~110头,浙江与安徽交界处有小群活动,估计不过30头,东北种群有500头左右(马逸清等,1986),因此,全国野生梅花鹿总数也不过千余头(盛和林,1992)。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梅花鹿野生种群,应加大执法力度,严格加强管理,还应加强对梅花鹿现有野生种群数量及其分布地的调查和监测,在梅花鹿数量相对集中的地区,建立自然保护区;另一方面,应加强饲养管理,加强育种驯化,培养优良新品种,生产优质高产鹿茸,大力发展养鹿业,以满足药用的需要;再者可选择一些体质好、品质优的家养梅花鹿进行重返大自然试验,以发展和壮大梅花鹿骑生种群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