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Artiodactyla |
目中文名 | 偶蹄目 |
科名 | Suidae |
科中文名 | 猪科 |
学名 | Sus scrofa |
中文名 | 野猪 |
俗名 | 山猪; |
鉴定特征 | 体型酷似家猪,但头部较长,吻部较尖,前端形成鼻盘,耳直立,肩高大于臀高。犬齿发达,呈獠牙状,背上正脊有鬃毛。 |
形态描述 | 与家猪相似,但头部较细长,吻部突出,呈圆锥形,末端形成裸露的鼻盘,耳长阔,直立,眼较小,颈短,四肢短。身体被有坚硬的针毛,针毛末端分叉,背上正脊鬃毛显著。 毛色一般为棕褐色或黑色,也有土黄色,毛尖部呈赭石色、土黄色或灰黄色,面颊和胸掺杂有灰白色毛,耳壳外面棕黑色,腹毛毛色较淡,鼠蹊部沙黄色,四肢黑色,尾基部毛色与背部相似,尾尖黑色。幼猪体色呈淡黄褐色,背部有6条淡色纵纹,淡色纵纹后边夹有棕色纵纹,纵纹3~4个月后消失,腹毛及四胺内侧毛色淡。 头骨狭长,从侧面看外形似直角三角形。鼻骨狭而长,约为颅全长之半。顶骨狭窄,枕骨高,眶骨不闭锁,眶后突显著,颧骨眶突略隆起,彼此不相连。眼窝与颞骨相通,听泡小而直立,呈卵圆形,每一听泡后,有一很长的副枕骨(图155)。 犬齿发达,雄性上犬齿呈弧形弯曲向上,称为獠牙,长达70mm,下犬齿长达120mm,呈三角形,略向外弯。雌性犬齿小,不呈獠牙。上颌第一、二门齿扁阔,第三门齿小,呈柱状,第三上前臼齿较大,齿面宽,第四上前臼齿最大,齿面几乎呈圆形。臼齿齿突圆钝,第一、二臼齿都有2横列齿突,第三臼齿最大,具3横列齿突。下颌门齿狭长,且向前平伸,第一下前白齿小,不与第二前臼齿相连,居于犬齿与第二前臼齿之间。 |
分布信息 | 国外广泛分布于欧、亚及北非。; 河北见于石家庄市的赞皇、平山、井陉;邯郸市的涉县、武安;邢台市的邢台、内丘;张家口市的下花园、沽源、蔚县、涿鹿、赤城;承德市的滦平、隆化、丰宁、围场;保定市的涞源、涞水等地;北京门头沟也有发现。国内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新疆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福建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青海、西藏、广西、广东、海南、台湾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亚种分化 野猪是多型种,全世界分化为21个亚种,我国有6个亚种,即台湾亚种〔S. s. taivanus(Swinhoe,1863)〕分布于台湾;四川亚种(S. s. moupinensis Minle-Edwards,1871)分布于四川、陕西、甘肃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安徽;新疆亚种(S. s. nigripes Blanford,1875)分布于新疆;东北亚种(S. s. ussuricus Heude,1888)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;华南亚种(S. s. chirodontus Heude,1888)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;印度亚种(S. s. cristatus Wagner,1839)分布于西藏。河北分布1个亚种,即四川亚种。 |
经济价值 | 野猪肉瘦质佳,可食,皮可制革,背上鬃毛可做轻工业原料,可制笔、刷等,胆可入药,有一定的经济价值。但在林区和农业区,野猪是一种害兽,特别是在庄稼成熟季节,常毁坏庄稼。在野猪数量多、给农作物造成危害的地区,可结合当地情况,进行有组织的猎捕,既消除其危害,又可获得产品,做到粮猎双丰收。 野猪是我国传统的狩猎对象,经济价值高,种群数量丰富,但近20年来,由于人口增加、森林采伐、栖息环境缩小、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狩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致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。河北的野猪种群数量为3000~5000头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