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Carnivora |
目中文名 | 食肉目 |
科名 | Felidae |
科中文名 | 猫科 |
学名 | Felis bengalensis |
中文名 | 豹猫 |
引证 | Felis microtis Milne-Edwards,1872,Rech.H.N.Mamm.,221; Felis decolorata Milne-Edwards,1872,Rech.H.N.Mamm.,223; Felis manchurica Mori,1922,Ann. Mag.N.H.,10:609; Felis euptilura Elliot,1871,Proc. Zool. Soc.,761; Felis chinensis Gray,1837,Mag.N.H,1:577; Felis raddei Trouessart,1904,Cat. Mamm. Suppl.,1:271; |
俗名 | 狸猫; 麻狸子; 山狸子; 山猫; 石虎; 野猫; |
鉴定特征 | 中型肉食性动物,体型和大小类似于家猫,但尾较粗,两眼内侧有2条白色纵纹伸向额顶部,头部至肩部有4条向后的黑色纵纹,中间两条沿背脊延伸到尾基部。全身布满黑斑点。 |
形态描述 | 躯体大小似家猫,但尾较粗,尾长约为体长之半。全身花纹斑似豹,故称豹猫。头部较圆,吻甚短,身体细长。 全身棕灰色,背上有棕褐色斑纹。自头顶至肩部有4条纵行黑纹,中间两条沿背脊延伸到尾基部。肩部和体侧有数行不规则的、大小不一的黑斑,臀、腰部斑点略大,四肢上部斑纹略小;两眼内侧到额顶部有2条明显的白色纵纹;眼下有数条棕色纹沿颊部伸至颈侧,最上面的一条粗且明显;颊部两侧有黑横斑;触须白;颌下、胸、腹及四肢内侧乳白色,均具棕黑色斑点;尾上棕黑色斑和半环明显,尾尖黑色。 头骨近圆形,吻极短,较宽;颧弓强而宽,颧宽大,颧骨眶突和眶后突均较细长,常相接近,有时连成完整的眼眶环。额骨平;听泡较凸,似肾。下颌骨冠状突薄,底缘宽而厚实,矢状嵴和人字嵴发达(图147)。 门齿排成一横列,齿冠平,大小相近;犬齿发达;第一上前臼齿小而低,大小似门齿,且变异较大,有些个体已缺失或仅在一侧有1个;裂齿发达,上颌裂齿内前方小齿不界显;上臼齿横列,纵径略大于横径之半;第一下前臼齿在主尖之前有一小尖,第二对前臼齿主尖前后各具一小尖。齿式为:3.1.3.1/3.1.2.1=30。 |
分布信息 | 豹猫在河北分布于井陉、行唐、赞皇、平山、元氏、新乐、易县、涞源、涞水、阜平、张家口、宣化、蔚县、阳原、怀安、怀来、涿鹿、赤城、崇礼、承德、滦平、兴隆、隆化、丰宁、宽城、围场、平泉、青龙、山海关、唐山、遵化、邢台;北京市的密云、怀柔、门头沟。国内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安徽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、广西、广东、海南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; 国外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、南部及南亚各群岛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亚种分化 豹猫是多型种,目前已记载的有8个亚种,我国分布有4个亚种,即北方亚种(F.b.euptilura Elliot,1871)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青海;华东亚种(F. b. chinensis Gray,1837)分布于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广东、陕西南部、重庆、台湾等地;指名亚种(F. b. bengalensis Bennett,1833)分布于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西藏、四川、甘肃;海南亚种(F. b. hainana Xu et Liu,1983)仅分布于海南岛。河北仅分布有1个亚种,即北方亚种。 |
经济价值 | 豹猫皮的商品名叫“狸子皮”,有漂亮花纹,毛色艳丽,皮板柔软结实,毛绒丰厚耐寒,常用来制作皮衣、衣领、帽子等。豹猫骨可入药,能治风湿病;肉能补益气、治痔疮及鼠瘘等症。豹猫捕食啮齿类动物,为鼠类天敌。豹猫在我国分布广,资源数量大,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出口裘皮之一。20世纪60~70年代,估计全国豹猫资源不少于100万只;70年代后,豹猫在多数省区数量下降,有些省区豹猫几乎成为濒危物种;80年代以后,年收购量为60年代的1/3~1/2。我国1989~1990年的豹猫皮库存量有80余万张。亟待加以保护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