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Carnivora |
目中文名 | 食肉目 |
科名 | Mustelidae |
科中文名 | 鼬科 |
学名 | Mustela eversmanni |
中文名 | 艾鼬 |
引证 | Putorius tibetanus Horsfield,1851,Cat. Mamm.E.Ind. Co.,105; Mustela lineiventer Hollister,1913,Proc. Biol. Soc. Washington,26:2; Mustela putorius linnaeus,Ellerman&Morrson-Scott,1951,Checklist of Palaearctic and IndianMammais,London,264; Mustela putorius Sowerby,1923,Naturalist in Manchuria,2:70; Mustela tiarata Hollister,1913,Proc. Biol. Soc. Washington,26:2; Putorius putorius admiratus Pocock,1936,Proc. Zool. Soc.,706; |
俗名 | 艾虎; 地狗; 黑脚鼬; 两头乌; |
鉴定特征 | 身体细长,后背及腰部毛尖黑色,耳缘白色,喉、胸、四肢、鼠蹊部以及尾端约1/3为褐色或棕黑色。 |
形态描述 | 体长31~56cm,尾长11~15cm,体重500~1000g。体型较大。身体呈圆柱形。吻部短而钝。颈部稍粗。被毛的长度不同,前肢间毛短,背中部毛最长,尾基毛次之,略为拱曲形。尾毛稍蓬松。四肢较短,跖行性。脚掌被毛。掌垫发达。爪粗壮而锐利。阴茎骨较直,基部粗、末端细,形若侧扁,两边具浅沟,末端向背面弯曲,略呈直角形,类似“铲”状。 身体背面为棕黄色,自肩部沿背脊向后至尾基之大部为棕红色,后背黑尖毛较多,臀部稍暗。体侧为淡棕色。鼻周和下颌为污白色。鼻中部、眼周及眼间为棕黑色。眼上前方具卵圆形白斑。头顶棕黄色。颊部、耳基灰白色,耳背及外缘为白色。颏部棕褐色。喉部、胸部、鼠蹊部淡黑褐色。尾近基部的大半段与前背毛色一致,末端1/3为黑色。 颅型略扁而宽,粗大而坚实。吻部短宽,近似方形。鼻骨狭长,略呈三角形。鼻骨中央低凹。眶后突粗钝,其后方的眶间部显著狭缩。矢状嵴和人字嵴明显。泪骨钩状突明显。颧弓粗壮有力,腭骨较宽,翼间孔前端圆形。乳突发达,向外伸出。听泡的轮廓略呈三角形。下颌低缘直平,角突不显(图141)。 齿式为:3.1.3.1/3.1.3.2=34。上门齿成一横列,后缘斜向内方。犬齿尖而长,如锥形。第一前臼齿斜置,其后缘向内,略为第二前臼齿的一半。裂齿宽厚,前缘外叶粗大,内叶略小,为外叶的1/2,齿冠略呈峰形,但切缘较钝。臼齿横列,外叶略高,具二小尖,内叶较低,仅一小尖。 |
分布信息 | 在河北分布于灵寿、平山、邯郸、蔚县、兴隆、围场、隆化、丰宁、涞源、涞水、阜平以及北京丰台、房山、延庆;天津蓟县。国内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山西、山东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江苏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; 国外见于哈萨克斯坦、蒙古、克什米尔地区等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亚种分化 艾鼬国内有5个亚种,即东北亚种(M. e. dauricus Stroganov,1959)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等地。赤峰亚种(M. e. admirata Pocock,1936)分布于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等地;静宁亚种(M. e. tiarata Hollister,1913)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青海、甘肃、河南、江苏等地;西藏亚种(M. e. larvatus Hodgson,1849)分布于青海、西藏;北疆亚种(M. e. michnoi Kastschenko,1910)分布于新疆。河北有1个亚种,即赤峰亚种。 |
经济价值 | 艾鼬是鼠类的天敌,在控制农、林、牧业的鼠害方面有很大益处。皮张也可以制裘,色泽美观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