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Carnivora |
目中文名 | 食肉目 |
科名 | Mustelidae |
科中文名 | 鼬科 |
学名 | Mustela sibirica |
中文名 | 黄鼬 |
引证 | Mustela machurica Brass,1911,Reiche Palze,490; Lutrola stegmanni Motschis,1907,Wiss. Exped. Ergebn. Filchner to China,10. 1:150; Putorius monponensis Milne-Edwards,1874,Rech. Mamm.,347,pls. 59(fig.2) and 60(fig.4); Putorius davidianus Milne-Edwards,1872,Nouv. Arch. Mus.N. H. Paris,7,Bull.,92; Mustela hammpptoni Thomas,1921,J.Bombay N.H.soc. 27:500; Putorius fontanierii Milne-Edwards,1871,Rech. Mamm.,205,pl.61,fig. l; |
俗名 | 黄狼; 黄皮; 黄鼠狼; |
鉴定特征 | 身体中等大小,背毛橙黄色,腹毛稍淡;鼻部及两眼周围暗褐色,上下唇白色。肛门腺发达。 |
形态描述 | 体长28~40cm,尾长12~25cm,体重210~1200g。体型中等,身体细长。头细,颈较长。耳壳短而宽,稍突出于毛丛。尾长约为体长之半。冬季尾毛长而蓬松,夏秋毛绒稀薄,尾毛不散开。四肢较短,均具5趾,趾端爪尖锐,趾间有很小的皮膜。肛门腺发达。雄兽的阴茎骨基部膨大成结节状,端部呈钩状。 毛色从浅沙棕色到黄棕色,色泽较淡。毛绒相对较稀短,针毛长25~29mm,绒毛长15~18mm,针毛粗118~130μm。背毛色略深;腹毛稍浅,四肢、尾与身体同色。鼻基部、前额及眼周浅褐色,略似面纹。鼻垫基部及上、下唇为白色,喉部及颈下常有白斑。但变异极大,即使同一地点,有些个体缺如。有的呈大型斑,有的从喉部延伸至胸部。 头骨为狭长形,顶部较平。鼻骨、上颌骨、额骨和顶骨完全愈合,不见骨缝。颧弓窄。听泡为长椭圆形。雄兽的矢状嵴和人字嵴明显,眶间宽较眶后突后之脑颅前端为宽(图140)。 齿式为:3.1.3.1/3.1.3.2=34。上门齿成一横列,第二下门齿着生位置略靠后。犬齿长而直。上裂齿前缘内侧、下裂齿的后叶均有一明显小尖。上臼齿横列.内叶大于外叶。内叶中央小尖明显,外叶具2个小尖。 |
分布信息 | 国外分布于前苏联、朝鲜、蒙古、日本、印度、缅甸、尼泊尔等地。; 河北各地广泛分布。国内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安徽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亚种分化 黄鼬在国内共有7个亚种,即指名亚种(M. s. sibirica Pallas,1773)分布于内蒙古、新疆;东北亚种(M. s. manchurica Brass,1911)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;华北亚种(M. s. fontanieri Milne-Edwards,1871)分布于辽宁西南部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、山东、湖北襄阳、江苏、安徽;东南亚种(M. s. davidianaMilne-Edwards,1872)分布于浙江、安徽、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云南昆明以南地区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;西南亚种(M. s. moupinensis Milne-Edsards,1874)分布于甘肃南部、青海东部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西部、陕西秦岭、湖北、西藏;西藏亚种(M. s. canigula Hodgson,1842)分布于西藏;台湾亚种(M..s. taivana Thomas,1913)分布于台湾。河北有1个亚种,即华北亚种。 |
经济价值 | 黄鼬大量捕食鼠类,是害鼠的天敌。黄鼬的皮张是制裘工业的上等原料,针毛细密齐整,毛峰高、底绒足,色泽光润,富弹性且耐磨,皮板细韧。尾毛长而挺拔,沥水耐磨,为我国传统的毛笔原料,称为“狼毫”。近年又供制作精密仪器的毛刷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