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Chiroptera |
目中文名 | 翼手目 |
科名 | Vespertilionidae |
科中文名 | 蝙蝠科 |
学名 | Myotis davidii |
中文名 | 小鼠耳蝠 |
引证 | Vespertilio davidii Peters,1869:Monatsb.Akad.Wissensch.Berlin,402(北京); |
俗名 | 大卫鼠耳蝠; |
鉴定特征 | 体型小,前臂长约为32mm。后足连爪超过胫骨长的50%。 |
形态描述 | (依北京标本描述)小型鼠耳蝠,前臂长约32mm。耳较大三角形,外缘弧形。耳屏狭细,前端圆纯,长约为耳长的一半。左右耳壳内缘相隔4~6mm。胫骨长约15mm,后足连爪8mm,超过胫骨长的一半,但不达60%。各指掌骨长短于前臂长,第三、四、五指掌骨依次渐短。距发达,长5 - 6mm。翼膜止于外趾趾基部,股间膜止于后足跗蹠基部。 体背毛色棕褐稍带金黄色,毛基黑色,毛尖黄褐色,黑色毛基约占毛长比例大于毛尖,两侧与臀部更显黄褐色。头颈部灰色较重。腹面棕污白色,毛基灰黑色,毛尖棕白色。爪尖污白色。 头骨整体小,颅全长约14mm。吻短,前端收缩,后端扩宽。吻鼻部扁,鼻窦半圆。额骨前端急剧隆起。脑颅圆,各嵴均不明显,老年个体人字嵴较明显。眶间向内弧形狭缩,但不很显著。颧弓向外呈弧形,无眶上突。听泡紧贴上颌关节窝后,左右听泡间距为2mm。腭骨较长,后缘超出最后上臼齿后缘联线1mm。下颌骨冠状突低(图58)。 上颌门齿每侧2枚,齿冠极低略平截,具后附尖,与犬齿间有较大间隙。第一上前臼齿较小,约为犬齿的1/4,与犬齿紧贴。第二上前臼齿最小,仅为第一上前臼齿其一半,位于齿列内侧。侧面观显示第一、三上前臼齿间隙较大。第三上前臼齿正常,其前齿突高在齿列中仅次于犬齿,有后外侧齿突,并于第一上臼齿紧贴。第一、二上臼齿等大,第三上臼齿由于丢失后尖、后附尖,“W”型不完整,小于其他上臼齿。门齿每侧3枚,齿冠分3小叶,但不显著,与犬齿排列紧密。第二下前臼齿极小,但基本位于齿例之中,仅稍偏内侧。下臼齿3枚大小相似。 |
分布信息 | 仅见于北京的房山和延庆。国内见于贵州、海南岛、江西等省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本种由Peters(1869)根据采自北京的标本命名。Allen(1938)和E1-lenman等(1951)均承认本种的分类地位。Corbet(1978)提出疑问,将其列在须鼠耳蝠之内,其后Corbet(1991、1992)讨论东洋界兽类和世界兽类名录中,也均没有列出本种。国内张荣祖等(1997)、罗蓉等(1993)、广东昆虫研究所动物室(1983)均承认本种的分类地位。在本次标本查看中,我们感到小鼠耳蝠和须鼠耳蝠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差别。从体型大小比较,须鼠耳蝠稍大,前臂长35~40mm,而小鼠耳蝠前臂长一般小于34mm。其次,胫骨长短也有明显差异,须鼠耳蝠胫骨长后足短,后足长不超过胫骨长的50%;小鼠耳蝠相对胫骨短后足长,后足长超过胫骨长的50%,甚至接近60%。由此两点,我们认为应保留2个种的独立分类地位。 小鼠耳蝠由于分布比较狭窄,数量小,尚未有亚种分化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