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Chiroptera |
目中文名 | 翼手目 |
科名 | Vespertilionidae |
科中文名 | 蝙蝠科 |
学名 | Myotis fimbriatus |
中文名 | 毛腿鼠耳蝠 |
引证 | Vespertilio fimbriatus Peters,1871,P. Z. S. Lond,(1870),617(中国福建); |
俗名 | 多毛鼠耳蝠; 绒鼠耳蝠; |
鉴定特征 | 体型稍大,前臂长40mm左右。胫部背腹面均具毛。翼膜止于外趾基部。 |
形态描述 | 身体中小型,前臂长约42mm。头部较宽,两耳间距约5mm。第三、四、五指掌骨约等长。胫骨短,长约17mm。后足长,显著超过胫骨长之半,达60%。 体毛密而柔软,长5~6mm。背部整体暗棕褐色,中央灰色较两侧略重,背毛基浅灰色,毛尖淡褐色。腹毛污白色,毛基黑灰色,毛尖白色。尾基、胫骨背腹面内侧具有白色细毛,基部较密,部分在股间膜近后肢部形成毛边。爪尖白色,翼膜色同背色。 头骨吻鼻部扁宽,两侧向外鼓凸。鼻窦浅。额骨前端急剧隆起。脑颅圆,有直嵴但不特别发达。颧弓较粗壮。腭骨宽长,腭窦较浅(图59)。 上门齿每侧2枚,低小,均具后附尖。犬齿大,与门齿间隙明显。上前臼齿每侧3枚,第一上前臼齿约为犬齿的1/3,第二上前臼齿齿突高约为其前前臼齿的1/2高,排列不很紧密,均在齿列中。第三上臼齿缺失后尖,呈“N”形,各臼齿内侧齿突均为一个。下门齿每侧3枚,齿冠分3小叶,排列紧密。犬齿发达。下前白齿每侧也为3枚,第二下前臼齿最小,但仅略小于第一下前白齿,于第一、三下前臼齿间有较小的间隙,排列齿列中。 |
分布信息 | 河北地区已知仅分布于北京的房山和密云山区岩洞。国内分布于江苏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和香港等省区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本种由Peters(1871)根据采自福建的标本命名,重要鉴别特征是胫骨部分具毛。Ellerman等(1951)将其归在栉鼠耳蝠(M. capaccinii)之下,但不能完全确认其分类地位。Corbet(1978)认定本种为独立种。本志保留其为独立的种。该种尚无亚种分化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