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Chiroptera |
目中文名 | 翼手目 |
科名 | Vespertilionidae |
科中文名 | 蝙蝠科 |
学名 | Pipistrellus savii |
中文名 | 萨氏伏翼 |
引证 | Pipistrellus savii alashanicus 高武等,1997,河北大学学报,16(5):49〜52; Eptesicus alashanicus Bobrinskii,1926,C. R. Acad. Sci. U. R. S. S.,97 (蒙古); Vespertilio savii Bonaparte,1837,Faun. Ital.,1:20 (意大利比萨); |
俗名 | 山油蝠; 檐蝙蝠; |
鉴定特征 | 小型蝙蝠,前臂长35mm左右。体暗棕褐色。尾端有2?3mm伸出股间膜。阴茎骨发达,呈倒“L”形。 |
形态描述 | 小型蝙蝠。吻略突出。耳宽大,耳壳钝圆。耳屏细长,先端略尖。拇指短。第三、四指掌骨几相等,约与前臂长相等,大于第五指掌骨长。翼膜细短,止于跗基部。尾较长,尾端有2?3mm伸出股间膜。阴茎基部弯折呈“r”形。 体毛柔软细密。背毛暗棕褐色,毛基黑色,约占毛长的4/5,毛尖浅褐色。腹毛色较背色浅,毛基也为黑色,毛尖棕色更重。股间膜尾基两侧背腹面均具毛,背面毛较长而腹毛稀几成白色。 头骨吻鼻部较短,前端窄后端宽。鼻窦浅,深1?1.5mm。额骨前隆起较普通伏翼明显。头顶各嵴不明显。腭短宽,后缘略超出最后上臼齿后缘联线。听泡不特别发达(图63)。 上门齿左右各2枚,均等大,外门齿具后附小尖。上前臼齿2枚,第一上前臼齿极小或缺失,大小不及犬齿的1/4。犬齿与小上前臼齿靠近而与门齿和第二上前臼齿均有一定间隙。第一、二上臼齿外侧齿突“W”形,内侧小齿突只前面的明显,后内小齿突不显,或只具一齿嵴。下门齿3枚,排列紧密,齿冠分3小叶。下前臼齿2枚,第一 下前臼齿小于第二下前臼齿。齿式:2.1.2.3/3.1.2.3=34。 |
分布信息 | 标本采于北京延庆、房山山区。分布太行山和燕山山区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本种由于分布广泛,亚种分化较多。Ellerman等(1951)记述了11个亚种。国内两个亚种,南疆亚种(P.s.pallescens:分布新疆南部)和阿拉善亚种(P.s.alashanicus:分布内蒙古、甘肃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和吉林)。Corbet(1978)将pallescens并入caucasicus中,保留阿拉善亚种。河北地区与蒙古阿拉善亚种分布区接近,本志将河北地区萨氏伏翼暂定为阿拉善亚种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