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Chiroptera |
目中文名 | 翼手目 |
科名 | Vespertilionidae |
科中文名 | 蝙蝠科 |
学名 | Plecotus auritus |
中文名 | 大耳蝠 |
引证 | Vespertilio auritus Linnaeus,1758,Syst. Nat. 10th ed. 1:32(瑞典); Plecotus sacrimontis Howell, 1929,Pro. U. S. Nat. Mus. ,19(河北雾灵山); |
俗名 | 长耳蝠; 褐大耳蝠; 兔耳蝠; 兔蝠; |
鉴定特征 | 体型小。耳特别大,显著超过头长,约为体长的70%。耳屏狭长。尾长几乎与体长相等。 |
形态描述 | 体型较小,前臂长40mm左右。耳大椭圆形,耳长显著超过头长,约为体长的70%。耳内缘基部左右几乎会合。耳壳内缘基部上方向内形成一明显的侧突。耳壳近内缘有一明显的皮褶,几与内缘平行。耳屏大,狭长,约12mm。耳屏外缘近基部有一小侧突。头吻较短。翼膜狭短。第一指掌骨长约5mm,第三、四、五指掌骨几乎等长。 体毛细长柔软。体背毛色呈灰黄褐色,毛基黑灰色,中段黄白色,毛尖黄褐色。毛色分布不均,中央较深而两侧较浅。腹面黄白色,腹毛毛基黑灰色,毛尖污白或棕白色。爪灰褐色。 头骨轮廓短宽。左右鼻骨前端中央下凹,后端隆起横嵴左右会合向后沿为直嵴。眶间部收缩。颧弓直,颧骨中央上突。腭骨宽,后缘几达听泡。左右听泡宽约占后头宽的4/5(图67)。 上门齿左右间隙较大。第一上门齿大,双齿突,外侧齿突低,但仍高于第二上门齿齿突。第二上门齿小,单齿突,约与第一上前臼齿等大。犬齿较发达,三棱锥形,与门齿间有一间隙。前臼齿2枚,单齿突。第一前臼齿小,只有犬齿1/3高。第二上前臼齿扁棱形,前侧齿突高。臼齿3枚,第一、二上白齿等大,第三上臼齿小,侧扁横列。下门齿3枚,叠状排列,齿冠宽大于齿基部,3叉。犬齿发达,圆锥形,外侧面突出下齿列。下前白齿3枚,第一、二枚下前白齿小,尤其第二枚更小。第一、二下白齿大于第三下臼齿。齿式:2.1.2.3/3.1.3.3=36。 |
分布信息 | 河北见于燕山山区,标本采自雾灵山和松山两个自然保护区。国内分布主要见于北方。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、甘肃、陕西和青海均有分布。; 本种属古北界种; |
分类学讨论 | 大耳蝠分布广泛,但主要见于温带。Ellerman等(1951)列出近11个亚种,涉及国内共有5个亚种(auritus、wardi、ariel、kozlovi和mordax)。但对于大耳蝠的亚种一直存有争论,Corbet(1978)从大耳蝠中分出1个独立的种(P. austriacus),国内原列在大耳蝠中的多个亚种也随之移人。因此,目前国内关于大耳蝠的亚种就只有指名亚种1个,分布东北、西北和华北北部。河北地区大耳蝠当属指名亚种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