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Insectivora |
目中文名 | 食虫目 |
科名 | Erinaceidae |
科中文名 | 猬科 |
学名 | Erinaceus europaeus |
中文名 | 刺猬 |
引证 | Erinaceus europaeus var. amurensis Schrenk,1859,Reisen ih Amurland,1:100,pl.Ⅳ. Fig,2:100~105(黑龙江); Erinaceus amurensis Sowerby,1923, Naturalist in Manchuria,Ⅱ:16; Erinaceus chinensis CaryHNH,1906,ExceroraHNK 300n My3esi AKari Hayk,11: 173; Erinaceus dealbatus Swinhoe,1870,Proc. Zool. Soc.Lond.,450(北京); |
俗名 | 刺球子; 刺猬猬; 普通刺猬; |
鉴定特征 | 体粗短而肥胖。全身如刺球,棘刺短而硬。吻尖,耳长不超过周围棘长。头顶部的棘刺向左右两侧分披。遇惊时体蜷曲成刺球状。 |
形态描述 | 体型较大的一种刺猬。体粗壮肥满,略呈圆形。头宽,吻尖短,耳短小,约2cm,不超过周围之棘长。由头顶向后至尾上部被覆硬而尖的棘剌,仅吻端和四肢足垫裸露处无棘刺。头顶部棘刺向两侧分披。 棘刺由两种颜色组成,一种棘的基部白色或土黄色,上端一段呈棕色,且较长,再后为白色,尖端棕色,致使其整个体色呈浅土棕色;另一种棘刺全为白色,但为数较少,个别棘的尖端呈棕色。耳前部、脸、身体腹面及四肢均被较细的硬毛,毛灰白或浅黄色,到腹部转为土黄色或灰黄色,下颌部及胸部毛色较淡,四足浅棕色。四肢粗短,健壮,5趾均具爪,爪发达。尾甚短,不及后足长。乳头5对。 头骨较粗大。鼻骨狭长,其前后宽度相差甚微。前颌骨上端宽而圆钝,额骨上面略隆起,在与上颌骨接缝处有一凹沟。矢状嵴发达,“人”字嵴甚突出。眶间部前后约等宽,呈柱状。颧弓完整,颌关节窝后突短于颞乳突,且不向内弯曲(图48)。 上颌第一门齿细长,第二门齿细小,其高度不及第一门齿之半,两门齿间有狭窄的缝隙。第三门齿较第二门齿稍宽,亦稍高,犬齿不发达,与第三门齿等大或稍大,两者间有一较大的空隙。第一前臼齿单尖,第二枚前臼齿双尖,且均较短小;第三前臼齿齿冠面大,外侧前面的齿尖显著高出,超过臼齿齿尖,臼齿齿尖高而尖,第一、二臼齿齿冠近方形,第三臼齿甚小,有一略倾斜的齿脊。下颌第一门齿粗长,第二门齿甚小,犬齿和第一前臼齿几乎相等,其高度均不及前门齿之半,第二前臼齿呈臼齿状,并具坚硬齿尖,齿尖最高。齿式为:3.1.3.3/2.1.2.3=36 |
分布信息 | 刺猬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,河北各地及北京、天津均有分布。国内见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和江西等地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亚种分化 刺猬已记录的有15个亚种。分布于我国的有2个亚种,即华北亚种(E.e.dealbatusSwinhoe,1870)分布于除陕西以外的其他地区,陕西亚种(E.e.miodon Thomas,1908)分布于陕西。河北分布有1个亚种,即华北亚种。 |
经济价值 | 由于刺猬大量觅食害虫及鼠类,因此有益于农、林、果业。刺猬皮可入药,能治胃逆,开胃气。刺猬皮下含有大量脂肪,其油可供食用,肉亦能吃。在某些季节,对养蚕、果园和某些农作物(大豆、瓜类等)有害,但益大于害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