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Insectivora |
目中文名 | 食虫目 |
科名 | Soricidae |
科中文名 | 鼩鼱科 |
学名 | Crocidura suaveolens |
中文名 | 小麝鼩 |
引证 | Crocidura coreae Thomas,1908,Proc. Zool. Soc. London,639(其申东陵标本); Sorex suaveolens Pallas,1811,Zoogr,Ross. As. I:133(俄罗斯南部克里米亚); |
俗名 | 北小麝鼩; 小尖嘴鼠; |
鉴定特征 | 外形及毛色均与小家鼠相似,但个体较小家鼠更小,体背棕色较著。吻鼻部尖长。尾较短,约为体长之半,其上长有稀疏但明显的白色长毛。齿尖全白。 |
形态描述 | 体型似小家鼠但更小,体重仅4~6g,体长60mm左右。吻鼻部尖长突出,呈象鼻状,适于挖掘土壤,吻侧有长须。眼小,耳壳正常。尾较短,一般为体长的60%左右,其上长有稀疏但明显的长毛。四肢较纤细。被毛细软。乳头3对。 背毛灰棕色,毛基暗灰色,毛尖灰棕色。腹面灰白色染棕色,毛基灰色,毛尖白色稍染棕色。尾上色与背部相同,尾下稍浅淡,尾部稀疏长毛白色。四足背面毛白色和褐色混杂,个体差异较大。四肢色与体色明显不同。 颅骨狭而扁,吻部长,从吻端至脑颅逐渐由窄变宽。脑颅部仅稍隆起,侧面观颅骨背面由吻端至顶骨几乎为一微斜之直线。颧弓缺如,人字嵴较明显(图51)。 牙齿尖白。上颌门齿3枚,前后排列。上颌第一门齿强而弯曲,状如镰刀,具一明显的后尖。第二、三上门齿及上犬齿为单尖齿。第二上门齿较第三上门齿和犬齿大,齿尖明显高于第一上门齿的后尖。第三门齿和犬齿甚小,不及第三上门齿之半,而与其后上前臼齿的前尖几等高。上前臼齿较大,原尖退化,外侧主尖十分明显,高于臼齿齿尖。臼齿大小及齿尖高低从第一上臼齿向后依次逐渐减小。上前臼齿及第一、二上臼齿后缘凹陷,与川西长尾嗣(Soricutushypsibius)类似。下颌门齿甚长而前伸,末端略向上钩弯。下犬齿明显小于下前臼齿。下前臼齿及下臼齿齿突尖锐,臼齿大小及齿突高低亦从前向后依次减小。齿式:3.1.1.3/1.1.1.3=28。 |
分布信息 | 在河北地区分布于平原、丘陵和山区的多种环境中,但在高海拔山地十分罕见。标本采自河北小五台山、兴隆、平泉、滦平,北京海淀区、门头沟区、房山区、大兴县、怀柔县、延庆县松山自然保护区等地。其中,门头沟百花山的标本采自海拔1200m左右,为各采集地中海拔高度最高的。 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及其以北的东部地区,向西分布到四川、贵州、宁夏、甘肃和青海。; 本种属古北界种。; 国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古北区的中温带森林、草原带,向北到欧洲德国、波兰和莫斯科南部,向南可能达到非洲的一些地区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本种分布广泛,亚种分化复杂。据Ellerman等(1951)记述,全世界共19个亚种,其中2个即山东亚种(C. s shantungenis)和四川亚种(C.s.phaeopus)分布于中国。而Corbet(1978)则认为山东亚种(shantungensis)中包括phaeopus以及coreae和其他几个亚种。但国内学者几乎均以Ellerman的意见命名。 山东亚种(C.suaveolus shantungensis)模式产地为中国山东。体色相对较浅,呈灰棕色,四足背面近白色。广泛分布于长江下游及其以北的东部地区,见于江西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陕西、河南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北、东北三省、内蒙古和宁夏等地。国外分布于朝鲜、俄罗斯海参崴及日本的一些岛屿。 四川亚种(C. suaveolus phaeopus)模式产地为四川万县。体背毛色较深,呈深棕色,而灰色调较少;体侧和腹面毛色突然转浅,毛基深灰,毛尖白色;后足背面深棕色。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绥阳、陕西南部以及青海、甘肃的局部地区。 河北地区小麝鼩标本的特征与Allen(1938)所描述的C. s. shantungensis基本相符,唯四足背面褐色较著而非Allen(1938)所记述的近白色,从2个亚种在国内的分布区来看,河北地区的小麝鼩应为C. s. shantungensis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