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Primates |
目中文名 | 灵长目 |
科名 | Cercopithecidae |
科中文名 | 猴科 |
学名 | Macaca mulatta |
中文名 | 猕猴 |
引证 | Macaca mulatta lasiotis Gray,1868,Proc. Zool. Soc. Lond.,60(四川); Macaca mulatta littoralis Elliot,1909,Ann. Mag. N.H.,4:250(福建挂墩); Macaca mulatta vestita Milne-Edwards,1892,Rev. Gen. Sciences,671(西藏腾格尔湖); Cercopithecus mulatta Zinmermann,1780,Geogr. Gesch. Mensch. 2:195.(印度); Macaca mulatta brevicaudus Elliot,1912,Rev. Primates,2:216(海南); 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 Milne-Edwards,1870,Rech. Mamm.,227(河北东部山区); |
俗名 | 广西猴; 恒河猴; 黄猴; 毛猴; |
鉴定特征 | 脸部及两耳肉色,臀疣红色,有颊囊,能暂时贮存食物。体色一般为棕灰色或棕黄色。尾较长,约等于头和体长之半。 |
形态描述 | 体型较小,身体和尾较细长,尾约等于头和体长的1/2。颜面和两耳多呈肉色,也有少数个体呈肉红色或暗红色,臀胝明显,多为红色,雌性更红。眉脊高,眼窝深,具颊囊,供暂时贮存食物之用;四肢粗短,具5指(趾),指(趾)端具扁平的指(趾)甲。 毛色大体为棕灰色或棕黄色,头顶毛短,棕灰色,嘴周围灰色,背部及四肢外侧为浅黄褐色,后背及后肢上部毛具橙黄色光泽,肩部毛较长,颜色发灰,腹面淡灰。 头骨颜面部较短,鼻骨短,左右相连,略呈三角形。前颌骨位于鼻孔前方,前颌骨外侧为上颌骨,是颜面的主要构成部分。额骨较大,左右愈合,中间的合缝不明显。左右顶骨稍小,略呈斜方形,枕孔不在头骨的后缘,略向前移;下颌支和下颌形成一钝角。 门齿2对,中间一对大。犬齿与门齿间稍有空隙,犬齿较发达,且其前方有凸纹。前臼齿较小,咀嚼面上的齿尖不明显,臼齿较大,有4个方形尖突。颊面和舌面均具凸纹,将每个臼齿分为前后两部分。下颌最后一对大臼齿两侧具2条凸纹,把齿分为3部分。猕猴齿式随年龄不同而变化,2.5岁以下的雌兽的门齿仍为乳齿,3~3.5岁的雌兽的犬齿和前臼齿尚未更换为恒齿。6.5岁以上的猕猴的齿式为2.1.2.3/2.1.2.3=32。 |
分布信息 | 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、尼泊尔和东南亚地区。; 猕猴适应性强,分布广。河北仅分布于兴隆。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福建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青海、西藏、海南等地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我国猕猴共有6个亚种,即指名亚种(M.m. mulatta Zimmermann,1780)分布于浙江、河南、江西、云南、山西、安徽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湖南等地;西藏亚种(M.m. vestita Milne-Edwards,1892)分布于西藏、青海;河北亚种(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 Milne-Edwards,1870)分布于河北、山西等地;川西亚种(Macaca mulatta lasiotis Gray,1868)分布于四川;福建亚种(Macaca mulatta littoralisElliot,1909)分布于福建;海南亚种(Macaca mulatta brevicaudus Elliot,1912)分布于海南。 |
经济价值 | 猕猴是生活于河北的唯一的一种猴,生命力强,性机灵,易驯化,主要供观赏,在国内所有的动物园中均有展示;也可对其进行训练,使其进行杂技表演,供人们娱乐;另外可供科学实验,用于医学解剖和药物试验。猴骨可入药,治疗白喉、炭疽及催产,胆汁又可医治食物中毒。在农作物成熟季节,猕猴常集群下山盗食玉米、大麦、小麦、马铃薯等,对农作物造成一定损失,但如稍加注意,损失是可以避免的。在河北分布面积狭小,数量有限,而且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,20世纪60年代尚有50~60只的种群,20世纪70年代,有40~50只,到1985年和1987年,仅发现4~5只,2001年在六里坪发现有零星个体。因此要大力保护,发展人工饲养,培养人工种群,以扩大种群数量;作为实验动物需要量很大,应注意合理开发利用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