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Rodentia |
目中文名 | 啮齿目 |
科名 | Cricetidae |
科中文名 | 仓鼠科 |
学名 | Myospalax aspalax |
中文名 | 草原鼢鼠 |
引证 | Myospalax armandi G. M. Allen,1940,The Mamm. China and Mongolia,II:547; Myospalax komurai Mori,1927,Ann. Zool. Jap.,11(2):108; Myospalax dybowskii Sherskey,1873,Bull. Nat. oscou,430; Mus aspalax Pallas,1776,Reise Russ.,3:692(俄罗斯外贝加尔的鄂嫩河); |
俗名 | 达乌里鼢鼠; 地羊; 瞎老鼠; |
鉴定特征 | 第一上臼齿内侧具有—个内陷角,第三上臼齿二叶形;枕骨在人字嵴后呈截面;尾上密被白色短毛。 |
形态描述 | 体型与鼹鼠相似,但较粗壮,四肢短,尾较东北鼢鼠为长。前足的爪特别粗大,眼极度退化,耳壳隐于毛被下方。 毛色较淡,一般为银灰色而略带淡赭色,毛基灰色;上下唇一般为纯白色,有时延伸至鼻的上部;额头部仅有少数个体有非常细小的白色斑点。头顶、背部以及身体两侧的毛色相同,毛基为灰色,具淡赭色毛尖;腹面毛基灰黑色,毛尖污白色。尾毛稀短白色,后足背面也具白色短毛。 头骨有明显的棱角,前端低,后端高,侧面观呈三角形,在人字嵴处枕骨呈截切面,几乎与颅顶面垂直,在人字嵴处颅高略小于颅宽。鼻骨宽平,后部较窄,后缘中央无缺刻,额骨与鼻骨后端的缝线几乎为直线。眶下骨上宽下窄,略为三角形。颧弓向两侧显著突出。门齿孔小,听泡扁平。 上门齿末端伸至臼齿列的前方,第一上臼齿最大,以后逐渐缩小,臼齿结构相似,内侧具一个内陷角,外侧有两个内陷角。第一下臼齿内侧具三个内陷角,外侧有两个内陷角。第二下臼齿内外侧均有两个内陷角,第三下臼齿外侧两个内陷角不明显。 |
分布信息 | 河北见于康保、沽源、围场、丰宁等地。国内分布于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山西等地。;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及蒙古。; |
经济价值 | 草原鼢鼠主要危害农业和牧业,在农业地区可造成农作物的减产,尤其对马铃薯、甘薯危害严重。在牧业区可破坏草场。草原鼢鼠的毛皮绒细柔软,可以进行利用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