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Rodentia |
目中文名 | 啮齿目 |
科名 | Muridae |
科中文名 | 鼠科 |
学名 | Micromys minutus |
中文名 | 巢鼠 |
引证 | Mus minutus Pallas,1771,Reise Russ.Reich.,1:454(伏尔加河沿岸); Mus pygmaeus Milne-Edwards,1874,Rech.Mamm.,291; |
俗名 | 矮鼠; 禾鼠; 麦鼠; 圃鼠; |
鉴定特征 | 尾长略大于体长,能够卷曲,末端背面裸露。臀部周围呈棕褐色。 |
形态描述 | 巢鼠是啮齿类中最小鼠类之一,体重5.5~19.6g,比小家鼠更为瘦小,体长54~88mm。耳短,圆而薄,前折时仅达耳与眼之间距离的一半;耳基有耳屏可封闭其外听道。后足长20~29mm,四肢细弱。尾长58~99mm,有缠绕性,长度接近或略长于体长。吻很短,头圆较短。前肢较短,具4指;后肢比前肢长,具5趾。雌性比雄性的体型稍大而较重。雌性有4对乳头,2对在胸部,2对在鼠蹊部,比雄性明显,借此可作为两性个体的区别特征。 毛色变化很大,个体色差也较明显。背部毛色由沙黄、棕黄、黑褐直至赤褐色,尽管毛尖颜色不同,但毛基一般均为深灰色。体侧毛色较浅。腹毛灰白或污黄,毛基浅灰。额部颜色与背部相似,臀部周围呈棕褐色。四肢外侧和两颊的毛色同于体侧,四肢内侧则同于腹毛之色。尾毛不发达,通常背面为黑褐色,下面色浅。 头骨短而圆。吻和鼻骨很短。无眶上嵴和颞嵴。颧弓细。间顶骨短而宽。枕骨较陡直。听泡平坦,大而圆。第一臼齿长相当于第二和第三臼齿长的和。门齿后侧无缺刻。唇面色黄,舌面色白(图80)。 第一上臼齿和第二上臼齿咀嚼面上的齿突构成3个半月形,每个半月形(横嵴)由3个齿突所组成。第一上臼齿的第一列横嵴的内侧齿突稍向后移,第二列横嵴的内侧齿突发达,第三列横嵴的内、外侧齿突较小;第二上臼齿的第一列横嵴的内、外侧齿突较第二列为小;第三上白齿的齿突退化,向内形成三叶形。 |
分布信息 | 国外分布于欧洲、蒙古、日本、朝鲜、印度、缅甸、印度支那等地。; 河北分布比较局限,只分布在坝上干草原和坝上草甸草原,有康保、沽源、围场等。国内见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、新疆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; |
分类学讨论 | 亚种分化 巢鼠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,已知有16个亚种,我国分布有7个亚种,即矮小亚种(M.m.pygmaeusMilne-Edwards,1874)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等地;南亚亚种(M.m.erythrotis Blyth,1850)分布于云南、西藏;台湾亚种(M.m.takasagoensis Tokuda,1941)分布于台湾北部;乌苏里亚种(M.m.ussuricus Bar-rett-Hamilton,1899)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等地;片马亚种(M.m.pianmaensis Peng,1981)分布于云南;陕西亚种(M.m.shenshiensis Li,Wu etShao,1965)分布于陕西;镇江亚种(M.m.zhenjiangensis Huang,1989)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浙江等地,河北分布的巢鼠应属于乌苏里亚种。 |
经济价值 | 在高数量的年份,对农作物和蔬菜的危害相当严重。据报告它们是野兔热、螺旋体病、土拉伦菌病及丹毒病原体的携带者,并参与鼠疫的流行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