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Perciformes |
目中文名 | 鲈形目 |
科名 | Gobiidae |
科中文名 | 鰕虎鱼科 |
学名 | Acanthogobius hasta |
中文名 | 矛尾刺鰕虎鱼 |
引证 | Gobius hasta Temminck & Schlegel,1845,Fauna. Jap. Poiss.,144,pl. 75,fig. 1(Japan).; |
形态描述 | 体长形,前部略呈圆柱形,后部侧扁,且渐变细。小型鱼体较高,一般高于体长的1/8,大型鱼体高则多低于体长的1/8。尾柄低,颇为延长;小型鱼尾柄较短,稍长于头的1/2,大型鱼尾柄则稍短于头的全长或长于头长。头部大而宽,常较体部为宽。吻长,前端钝圆,正中有一隆突。眼小,位高,为侧位。前鼻孔有一小短管。口大,稍呈斜形。上颌较长。唇厚。舌前端略呈截形。齿颇粗壮,呈锥形,上颌前部有齿2行,外行者较大,下颌前部有齿2~3行。鳃孔宽大,稍向下方延伸;峡部颇宽。鳃耙短尖,数目为3~4+9。 体被中等大栉鳞,后部的较大,尾柄部的尤大,且常不呈覆瓦状排列,而近于平铺状。后头部及鳃盖上部也有小鳞,颊部有时有小鳞1~3行,头的其他部分无鳞。纵列鳞66~75。 第一背鳍有9~10鳍棘,各鳍棘细弱,平放时不达第二背鳍起点。第二背鳍有19~21鳍条,后部鳍条较长。臀鳍有12~13鳍条,起于第二背鳍第四鳍条的下方,最后2鳍条稍长,但短于第二背鳍。胸鳍尖圆,约与腹鳍等长或稍长,有20~21鳍条。臀鳍有16~18鳍条。腹鳍鳍膜边缘呈细锯齿状,有1棘5鳍条。尾鳍尖形。 体黄褐色或灰褐色,腹面稍淡。头部有不规则的暗色斑纹,颊部及鳃盖常有暗色条纹。沿体侧中部有暗色斑点1纵列,约有10个。背鳍有暗色点3~5纵行。尾鳍上部有横条纹数个,基部有1黑斑。 |
分布信息 | 为常见的大型鰕虎鱼,淡水中亦产。中国沿海均有。渤海各海湾沿岸及养虾池内均可见到。;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鱼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