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Pleuronectiformes |
目中文名 | 鲽形目 |
科名 | Bothidae |
科中文名 | 鲆科 |
学名 | Paralichthys olivaceus |
中文名 | 褐牙鲆 |
引证 | Hippoglossus olivaceus Temminck & Schlegel,1846,Fauna Japan. Poiss.,184, pl. 94(Japan).; |
俗名 | 比目鱼; 偏口; 鲆; 牙片; |
形态描述 | 体侧扁长圆形。尾柄短而高,长度略短于高度。头部不大,背面在上眼前部微凹下。吻部略长,呈三角形,小鱼的吻较短。下颌前端截形。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,上眼靠近头的背缘。有眼侧有2鼻孔约位于眼间正中的前方,前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皮膜突起。无眼侧2鼻孔接近头部背缘,前鼻孔亦有类似的皮膜片。口大,前位。口裂斜,左右对称。二颌约等长。上颌骨末端伸达眼的后下方。齿尖锐,呈锥状,上下颌各一行,均同样发达,前部齿较强大,呈犬齿状。犁骨与腭骨均无齿。鳃孔狭长,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,鳃耙5~6+15~16,细长而扁。肛门偏于无眼侧(右侧)。生殖突位于臀鳍起点左上方,似白点状。 有眼侧(左侧)被小栉鳞,无眼侧被圆鳞,吻、两颌及眼间前半部无鳞。除尾鳍有鳞外,背、臀鳍仅左侧有1~2行小鳞。身体两侧线同样发达,侧线前部呈弓形,无明显的颞上枝。 背鳍约起于上眼前缘附近,后鼻孔稍后方。有鳍条64~72,前部的较短,中部稍后的鳍条(约为第35~36)最长,仅后部数枚鳍条分枝。臀鳍约起于胸鳍基底后端,有鳍条49~55,仅后部数鳍条分枝。有眼侧的胸鳍较大,有鳍条12~13。左右腹鳍略对称,有6鳍条。尾鳍后缘双截形,中部鳍条分枝。 有眼侧头、体暗灰褐色,侧线直线部中央及前端上下各有1黑色亮斑点,其他处散布有暗色环纹或斑点。无眼侧白色。奇鳍均有暗色斑纹。胸鳍有暗点和黄褐色横纹条。 |
分布信息 | 在我国除台湾省外,自珠江口到鸭绿江口外附近海域(渤海、黄海、东海、南海)均产,以黄渤海最多见。; 国外朝鲜、日本、俄罗斯远东海区也有分布。; |
经济价值 | 为名贵重要经济鱼类,河北素有“一鲆(褐牙鲆)、二镜(银鲳)、三鳎(舌鳎)”之美称,现已成为优良的养殖品种,更适合于工厂化养殖。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鱼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