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段 | 内容 |
---|---|
目名 | Pleuronectiformes |
目中文名 | 鲽形目 |
科名 | Pleuronectidae |
科中文名 | 鲽科 |
学名 | Kareius bicoloratus |
中文名 | 石鲽 |
引证 | Platessa bicoloratus Basilewsky,1855,Nouv. Mem. Soc. Nat. Moscou,10,260(Shandong).; |
俗名 | 二色鲽; 石板; 石夹; 石江; 石镜; |
形态描述 | 体椭圆形,尾柄较低,高度与长度相等。头部颇大,上眼前缘上方有一凹。吻钝,等于或微长于眼径。眼中等大,均位于右侧,上眼背缘接近头的背缘。眼间窄,为眼径的1/3,平坦或略突起。口中等大,前位,斜形,左右侧稍不对称。下颌稍向前方突出。齿小,略扁,顶端近于截形,上下颌各有1行,无眼侧各齿较为发达,齿式:(10~11+15~20)/(11~16+18~25)。舌短,前端钝尖。有眼侧的前鼻孔有一长管,后鼻孔较大,有一短管;无眼侧的前鼻孔有一短管突起,后缘突出呈瓣状,后鼻孔为一较小圆孔。前鳃盖边缘外露。鳃耙短而扁尖。肛门位于无眼侧。 幼鱼体光滑,皮内埋有退化的小鳞,成鱼无鳞,在右侧有粗糙的骨板3行。即沿侧线1行,侧线背缘和腹缘之间各有1行,背缘1行较大。无眼侧除侧线前方头部有一纵行粗骨嵴外,多无粗骨板。或仅少数在侧线与背缘间有分散的小骨板。侧线呈直线状或前部微微高起,有一颞上枝,延伸至背鳍第五与第六鳍条之间。侧线小孔74~80。 背鳍起点在无眼侧,后鼻孔后方,具鳍条64~72。鳍条不分枝。臀鳍起于胸鳍基底稍后的下方,具鳍条49~54,其起点前方有一前向短棘突,为脊椎第1间脉棘(interhaemal spine)突出皮外所成。鳍条亦不分枝。有眼侧胸鳍较长且宽,具鳍条11~13。无眼侧的呈圆形。左右腹鳍近于对称。具鳍条6。尾鳍后缘呈圆形或截形,具鳍条16~19。 有眼侧为黄褐色或灰褐色,粗骨板微红,鳍橙黄色,尾鳍较暗。小鱼有时体及鳍上常有小形暗色斑纹。头、体左侧(无眼侧)乳白色,鳍也白色,奇鳍大部为黄白色,边缘灰褐色。 |
分布信息 | 分布于东海西北部到黄渤海(河北、辽宁、山东)。; 朝鲜、日本、俄罗斯远东海区、白令海有分布。; |
文献 | 河北动物志 鱼类 |